搭个无人驾驶的士,镜头里录下的画面说不定会去给AI上课,说不定还能帮你推销广告。这听起来有点像是从科幻电影里搬来的桥段,可Waymo那份隐私政策草案里明摆着,人家还真想这么来一套。
无人驾驶出租车成移动监控
Waymo的出租车里,摄像头和传感器堆得跟山一样,本来都是为了咱们开得安全。可现在,这些东西说不定成了搜集乘客隐私的小能手。想想看,你那挖鼻孔、打盹儿的丑态,说不定就被AI给学了去。
加州让人家能选不跟别人分享个人信息,可问题是,大部分人连那些超长隐私协议都懒得看。等真看到的时候,估计你那表情早就教给AI啥叫尴尬表情了。
数据用途引发争议
威马发言人透露,这些数据主要用来自动化学习,可提案里头提了“定向推送”。尽管公司后来把这个说法给否了,但咱们都知道,网企的过往告诉我们,现在的“学习资料”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精准推送”。
2018年那Facebook的数据泄露事,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现在连坐个公交都提心吊胆,生怕隐私被偷。更逗比的是,那些整天嚷嚷着收集我们数据的公司,自己家的系统倒是最先被黑了门。
加州法律也救不了你
加州那啥CCPA法案,吹得是全美最严的隐私保护法,可一到实操,问题一大堆。你说用户能要求删数据,可公司会不会真的照办,这谁说得清?数据一旦进了AI那东西,就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想收回来可就难了。
这退出机制,就像藏宝图里的秘密地点,得在菜单里翻山越岭。等你费劲巴拉找到它,估计AI都学会模仿你那点小表情了,数据贡献得那叫一个丰富。
AI训练需要这么多数据吗
Waymo宣称得要乘客资料来提升服务,可那些行业里的大佬们说,自动驾驶压根儿就用不着搜集乘客的脸部资料。特斯拉那帮人用车主信息练手已经够让人反感了,现在竟然连乘客的隐私都敢侵犯。
更吓人的是,一旦这些数据被乱用,它们能分析出你的心情、购物喜好,甚至身体情况。2019年,亚马逊就因为用智能门铃收集的数据来训练人脸识别系统而闹得沸沸扬扬。
隐私换便利的陷阱
咱平时都拿隐私换方便,这次也没例外。Waymo那无人驾驶车挺潮的,可问题是,你得付出代价,比如你的日常生活可能就成了AI的练手材料。这不就跟用免费社交软件得看广告一样,现在连坐个车都得“交费”了。
这事,从来都是一边倒。公司把你的信息当宝贝,赚得盆满钵满,而你,顶多就是下次坐车时,系统“好心”给你推荐个你上次坐车时提过的饭馆。
未来已来,但不太美好
自动驾驶是咱们的未来,但这未来有点吓人。上下班的路、坐车的习惯,还有跟朋友聊天的内容,都可能变成商家分析的数据。更吓人的是,咱们现在都开始适应这种被观察的生活了。
2009年那时候,谷歌一推出自动驾驶项目,谁也没料到这东西能发展到今天这地步。现在,想拒绝让AI学点啥,还得费老鼻子劲去点那个藏得跟深井似的按钮,这科技进步的代价,是不是也太贵了点?
想不通了?要是那些无人驾驶的出租车真要拿你的信息去玩儿,你是打算继续悠哉坐车,还是干脆去跟人挤地铁算了?